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主办
English 登录
共同让道路交通更安全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2024
02-04
交管动态
打印
访谈|让驾驶更规范、更安全——访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红
文|本刊记者 李佳芯 图|由受访者提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出行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汽车出行成为交通常态。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普通家庭的消费品、必需品,驾驶技能也从职业技能成为基本生活技能。但据研究发现,道路交通事故中,85%是由于驾驶人不遵守规则或其他原因导致。开车在路上,安全最重要。提高驾驶人安全行车水平,有效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当前一项迫切且重要的课题。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红。


本刊记者:驾驶人的交通特性有哪些?在驾车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


陈红:驾驶人驾驶车辆的过程就是感觉、知觉、判断和操纵等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驾驶人的交通特性对这个过程有很大影响。驾驶人的交通特性包含视觉特性、反应特性和注意力特性。视觉是眼睛对外界事物影响产生的生理反应,能为驾驶人提供80%的交通信息,视觉特性包括视力、视野和色感。反应特性是驾驶人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经分析判断,开始动作的过程,该过程的时间就是反应时间,受驾驶人驾驶技术、年龄、性别、环境、情绪以及集中精力程度等影响。注意力特性是对交通情况产生方向性的意识,通过观察交通情况,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还能够注意多个交通情况,同时预测它们的后果,并根据情况迅速转移注意力。长时间单调的驾驶环境,容易使驾驶人产生疲劳,注意力下降。

在驾车过程中,驾驶人面临的风险是多维度的。从个体特征和行为角度,驾驶风险包括酒后驾驶、药物驾驶、分心驾驶和疲劳驾驶;从驾驶人年龄和经验角度,驾驶风险包括年轻驾驶人、老年驾驶人、新手驾驶人和职业驾驶人;从交通环境的条件和变化角度,驾驶风险可以分为道路风险、交通风险、天气风险和车辆风险。驾车过程中的风险最终表现为驾驶人行为的差异,因此,分析和评估驾驶风险的特征和影响,为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高驾驶安全水平和效率提供了依据。


本刊记者:在技术应用上,基于驾驶人风险研判,如何进行主动安全防控?


陈红:基于驾驶人风险研判进行主动安全防控的关键是基于视频识别、车辆自主检测、车载雷达预警、高精度卫星定位等立体监测技术,结合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通过车内设备、路侧设备及主动干预综合防控平台等设备设施,形成人车行为在线诊断,异常天气动态分级,道路全时域、高精准、实时、动态干预技术,实现复杂交通环境多类型道路的多元化综合干预。

在技术应用上,主动安全防控技术主要包括驾驶人风险预警系统和驾驶人风险辅助系统。驾驶人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利用图像处理、人脸识别、车辆检测等技术,实时监测驾驶人的注意力程度、疲劳程度、驾驶姿态等状态,识别驾驶人的异常状态和行为,通过声音、震动或图像等方式提醒驾驶人,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驾驶人风险辅助系统基于风险研判结果,根据实际的驾驶场景提供相应的辅助驾驶措施,能够在驾驶人未能及时反应时,主动采取措施,降低事故风险。


本刊记者:驾驶行为是影响交通安全最活跃的因素。您认为,驾驶人应如何改善驾驶行为?


陈红:驾驶人作为道路交通的主要参与者,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觑,改善驾驶行为更应该从小事做起。首先,遵守交通规则是驾驶人最基本的原则,包括但不限于速度限制、礼让行人、遵守信号灯等,这不仅是为了个人安全,也是整个道路交通有序运行的基础。其次,应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不良驾驶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驾驶人应坚决杜绝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分心驾驶等违法行为。此外,随着交通环境的不断变化,驾驶人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定期参加驾驶培训,更新交通法规的相关知识储备,以提升驾驶水平。同时,提高驾驶的谨慎性,定期保养车辆,时刻保持在交通出行中的主动防御意识,避免危险的发生,尤其是在不良驾驶环境下,充分认识潜在驾驶风险,坚决避免驾驶过程中的侥幸心理。

总之,每位驾驶人都应该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贡献一份力量,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法规制度、教育宣传等手段,共同推动交通文明和安全。


本刊记者:在车辆日益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对于驾驶人管理,您有哪些建议?


陈红:随着车辆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驾驶人管理需要相应地调整和升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交通方式电动化、智能化对交通管理带来的冲击,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推动智能交通技术的标准化,提高整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充分利用车辆智能系统,加强对车辆以及驾驶人的信息化管理,监测驾驶人的不良驾驶行为并提供个性化反馈;完善驾驶人管理的法治体系,包括车辆注册、保险、驾驶许可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部令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的调整,更新机动车驾驶考试内容以适应智能化交通工具的普及与推广、明确自动驾驶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标准、优化驾驶证申领制度、考试制度、记分管理制度和驾驶证审验制度等。从驾培企业的角度,适应交通方式的智能化发展,推进驾考管理的智慧化转型,创新教学方式,引进驾驶模拟器、VR设备等智能终端进行多元化教学,加强对学员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培训情况建立驾驶人画像,生成个性化培训方案;加强新型智能车辆驾驶培训,提高驾驶人对智能交通和智能化交通工具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充分了解车辆的智能功能并熟悉相关操作。此外,强化驾驶人法治意识的提升,加强驾校学法、交管执法和宣传普法。通过多方协同,加强驾驶人的管理,使其适应电动化、智能化车辆的发展。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4年第1期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