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主办
English 登录
共同让道路交通更安全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2024
03-13
行业动态
打印
道路执法安全防护实战流程研究

导语:公安交警道路执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和发生各类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人身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胁,交警在执法中被辱骂、遭受暴力袭击、甚至牺牲的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可见道路执法工作的危险性。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道路执法安全防护的实战流程,提出了“司马光困局”的概念,围绕破解“司马光困局”这一核心思想,以应急响应工作的特征为着眼点,研究论述了道路执法安全防护实战措施,供大家参考借鉴。


道路执法的高危性是因为现场人员、装备、物体,尤其是途经现场的车流及周边环境等元素均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这些变量往往会产生新的风险和隐患。此外,当前情况下此类风险在短期内较难杜绝,可在在战术性方法上思考解决办法。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与道路执法实战过程有相似之处,即面对突发情况时第一应急响应人往往处于没有最优化方案、不能立刻彻底解决问题、缺少外援、没有更多资源支持的困局,我们把这种状态定义为“司马光困局”。


那如何破局呢?类比司马光的应急措施:虽说应急预案是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的基础,但预案往往是滞后的,所以当下仍缺乏最优方案,故首先应围绕挽救生命安全这一核心,优先选择可立即实施的救人措施——不能贻误战机,立刻行动;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时,选择可解决的问题,着眼于当下,不受干扰,专注于破局——砸瓮;外援(成年人)还没到的时候,选择自己先行动;没有更多资源支持时,选择随手可用资源——捡地上的石头。


本文主要讨论了道路执法安全防护的实战流程,并借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引出实战措施的核心要点,如战术救护、距离控制、掩体防线等,旨在提高交警和其他应急响应人员的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强调制定流程作业标准,可以显著提升响应效率;最后强调了复盘的重要性,以评估战术措施的效果和差距。


一、实战措施的核心要点


实战措施的核心是应急状态下的安全防护,近年来公安部制定了一系列与安全防护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来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网络,例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安全防护规定》《查处酒驾醉驾安全防护“八个一律”》《交通事故现场安全防护“八个必须”》等。综合分析上述文件,归纳出实战措施的安全要点:


(一)战术救护


▲ 在人体受伤发生后的1小时至关重要,被称为黄金1小时。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警力应快速评估所有伤员的情况,并迅速进行分类,完成伤员分类后需立即与医疗急救人员进行联系,方便急救人员有备而来、提高救护效率;


▲ 在处理伤员的过程中,应慎重开展院前急救,只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可以移动伤者;


▲ 需要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和口罩等。注意不要裸手接触血液,以防病毒传染,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伤员和应急人员,也是为了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


▲ 如果伤员为肇事或违法嫌疑人,还需进行必要的取证和控制措施;


图1:国外警察对违法嫌疑人同步实施止血和控制措施


▲ 关于实施战术救护的法律责任,《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二)距离


▲ 交通警察到达现场应立即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措施,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和管理来降低冲突概率,尽可能对无序的车流建立交通秩序,以保护途经驾驶人、第一应急响应人及事故当事人;


▲ 交通管制应尽量减少对交通流的干扰,非必要不采取阻断交通的措施,快速部署响应车辆及设备,创建布局合理的工作区,以容纳设备和保护响应人及当事人安全;


▲ 非紧急情况下,避免在下列位置设置临时交通管制区:内部道路、道路线形复杂如弯坡道路、桥梁、无路肩或路肩狭窄的道路、手机或对讲机的信号盲区、能见度和路面摩擦系数低的路段、行人通行密度高的路段、没有逃生路线或无法设置掩体的路段等;


▲ 实践研究表明,随着距离的增加,交通流遵循交通标志形成的适应性越强,从而可降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故应尽可能在上游远端设置预警标志。这些标志可以包括交通指示标志、警告标志和禁令标志、警示灯等,用于引导和告知车辆前方路况变化的细节及注意事项,这一区域被定义为预警区。需要注意的是,交通事故现场安全预警区并不是越远越好,预警区的距离应根据驾驶人的视距及反应时间来确定,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预警区的限速过渡差不宜超过20km/h,可按每200m降低20km/h设置。


(三)掩体防线


▲《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安全防护规定》中掩体的定义是指为保障执勤执法安全,以车辆、道路设施等实物或者通过交通信号等手段,构筑的安全屏障。该定义的核心思想是指在执行任务时可以通过设置车辆、道路设施等实物形成遮蔽物或防线,防止交通流冲击或破坏。

采用PC-Crash12.0中文版软件,通过模拟误闯入交通事故处置现场的车辆与掩体车辆的碰撞仿真,来验证不同种类的车辆在不同停放方式下的防御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大型车辆的防御效果要明显优于小型车辆;当掩体车辆一定时,最佳的防御角度随误闯入车辆的速度增加而减少;当误闯入车辆的速度位于中速(50km/h)时,掩体车辆与道路前进方向的夹角在30°左右时防御效果最佳;在误闯入车辆、掩体车辆和撞击速度都一定的情况下,掩体车辆仅需采取合适的停放角度θ就能使有效防御距离(掩体车辆停放位置到事故处置现场之间的距离)减少20.2%~47.4%。因此,当道路执法车辆中有消防车、工程救险车或者清障车等大型车辆时,可由这些大型车辆承担掩体;如果只有警车等小型车辆,要根据道路的设计车速提高防御距离;在没有道路中心线的城市道路、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城市道路以及城市快速路的防御距离分别不少于5、15和35m;掩体车辆应与道路前进方向成30°左右夹角,在设计车速较高的城市快速路上时,可以适当减少夹角,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交通信号等手段,引导指挥交通流,按照重新设定的交通规则行驶。因此,掩体防线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执勤执法人员的安全保障能力,还可以提高执勤执法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图2:掩体车辆停放角度效果对比


图3:小型车辆的防御效果对比表


图4:大型车辆的防御效果对比表


▲ 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反光、发光设备来有效提高应急车辆在日常、夜间或恶劣天气下的可见性,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反光、发光设备也能对上游来车起到引导作用,这些应急车辆要尽可能布设在过渡区和警戒区的关键位置,形成提供相对安全的遮蔽和缓冲。这意味着在应急车辆到达现场前,先派遣其他类型的车辆或装备进行预先部署以建立起初步的防线,为应急车辆的到达争取时间,并确保在应急车辆到达前就已经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安全保障;


▲ 夜间及低能见度环境下要减少交通管制区内直射来车或闪烁的光源。要将光源尽可能地照射在执法区,偏离来车方向,减少光线对驾驶人视杆细胞的影响,从而使途经的机动车驾驶人不受前车遮挡,远距离就能发现前方道路上的交警及交通设施,及时采取减速、变道等操作,不仅提高了交警及驾驶人的视认性,更提升了安全性。


图5:补充光源错误设置与正确设置效果对比


(四)警惕


▲ 交警等所有响应人员须始终保持态势感知,准确确认事件的类型和位置,识别危险源,随时注意道路环境的变化;


▲ 交警等所有响应人员须身着高能见度衣物,分工完成控制、救护、取证等工作。在来车方向设置专职警戒员,在无中央隔离护栏的双向道路,应分别在两个方向上设置警戒员,响应人员必须时刻关注来车方向,尽可能不要背对车流;


▲ 交警等所有响应人员对次生事故来临时的逃生路线须有清晰的认知,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而安全地撤离;


▲ 若为轻微事故,交警等所有响应人员应尽快将车辆移至路外或路肩,减少对交通的阻碍;若为其他事故,则使用交通设施实施上游警告、交通分流、绕行或逐渐封闭现场所在车道等措施,并建立临时事故指挥,确定现场指挥员。


(五)指挥


现场指挥员须关注以下信息:


▲ 应考虑到上述措施是否会在当前及其他道路上造成拥堵或次生事故,有无替代方案,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封闭道路三分之一空间,通行效率降低的不是三分之一而是二分之一左右,故应定期评估更新管制措施,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拥堵和二次事故的发生。


▲ 封闭的车道重新开放所需时间,现场清理工作的效率,安全防护有无漏洞,其他响应单位车辆进入现场的路线畅通与否等;


▲ 是否需要在现场成立应急指挥部以协调各方资源,包括医疗、消防、交警等,确保伤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 是否需要呼叫增援和应用智能化技术,如无人机、监控数据分析等技术,以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和现场处置能力。


(六)信息分享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将现场信息告知当前道路使用者,提供途经管制区域或绕行路线的指导信息,降低发生次生事故的可能性,以稳定局势。工作期间要根据工作进度的变化,及时对交通管制措施进行调整,力求与流量实现平衡,一旦局势稳定下来,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应急处置时间、车辆拥堵长度,并向指挥中心汇报地理位置、初步分析、缓解局势所需的行动、支持上述行动所需的资源、其他响应单位等信息,同时及时向外界传递事故信息、救援进展等情况,提高各方响应速度和协同作战能力。


(七)效率


应急响应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采取行动,减少损失和影响,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保护公共安全和利益;同时,它还可以帮助应急组织加强安全意识,提高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为未来的应急响应提供经验和参考。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非线性放大性和迅速蔓延性等特征,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必须具备快速灵活应急响应的能力,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流程作业标准,能够显著提升响应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执法时间,以实现降低事故现场与交通流发生冲突的概率。


二、实战措施的流程化设计


为了避免随机式的应急响应,交警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融入标准化管理意识,并研究制定“流程工作法”。具体表现为按照常用流程、分步骤进行应急处置工作,缩短培训和管理的时间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应急处置的稳定性和效率,避免失误和疏忽,进而提升执法能力现代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设计流程时我们可以参考质量管理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理论,PDCA的4个英文字母分别表示P(Plan):计划,确定方针、目标和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找出问题;A(Action):复盘,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梳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纵观“八个一律”“八个必须”两个文件,可以发现无论处理交通事故还是设卡查处酒驾的安全防护工作,均符合PDCA流程,都需要有出警准备(对应P)、设置工作区域(对应D)、现场指挥员、警戒员全程监督(对应C)、事后复盘(对应A),因此按照PDCA流程思路可将道路执法安全防护实战流程分为八个步骤。


(一)交通事故应急响应


☞ 第一步:出警准备


道路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为保证警力及应急车辆及防护设备保持战斗状态,大队需建立“装备日维护制度”,例如一个警组宜保证4名警力和2辆警车、1套车辆闯入报警设备、1组照明设备、18个交通锥、1组“限制速度”禁令标志“交通事故管理”警告标志、“线形诱导”警告标志、单警装备、勘查设备均处于良好状态。


☞第二步:联动响应


接到处警指令后,两辆警车战术性联动,1号警车作为事故现场指挥车,快速赶往事故现场,2号警车作为装备补给车,降低车速向事故现场推进,建议两车间隔3-5公里,待1号警车先期到达事故现场后,再向2号警车下达预警区设置点位的指令。


☞第三步:设置掩体


1号警车先期到达事故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停放在距事故现场来车方向100米外的同车道内,构成第一道掩体,采取驻车制动,车体与道路呈20°至30°夹角,车辆前轮保持10°至20°偏转,车头朝向通行车道,同时开启警灯、警报器、危险报警闪光灯。


☞第四步:评估定级、专人警戒

    

两人观察现场道路车流情况,使用反手打开车门,对安全形势进行评估,确认安全后迅速下车,以警车为掩体,专职警戒员观察来车方向情况负责警戒,指挥员沿右侧车道迅速赶至事故中心现场,对事故现场评估后及时将事故现场情况向指挥中心反馈,并汇报现场防护等级,指挥员同时向2号警车下达设置预警区的准确点位指令。


☞第五步:设置防护区域  


现场警力按照分工,围绕最小作战单元的理念,通过协同站位、统一沟通方式、运用交通设施和技战术,依次完成预警区、过渡区、警戒区的设置。


图6: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防护区域示意图


☞第六步:合规性备案

   

现场指挥员要对安全防护现场的警车停放,预警区、警戒区设置,现场警力安全防护装备及是否设有专人负责安全警戒进行逐项检查,并按要求拍照记录,相关照片或视频截图与事故现场照片一并录入综合应用平台交通事故办案系统,留存备查;现场参与处置交通事故现场的警力,应全程开启执法记录仪。


☞第七步:有序撤离

    

完成勘查任务后,须由近及远撤除现场安全防护设施,先撤除警戒区下游,再依次撤除警戒区中游、上游及预警区。当车流较密集时,建议停止撤除动作,选择远离车流同时有掩体的一侧等待,待密集车流驶过后,再快速完成后续工作。无论布设还是撤离工作必须是在整个警组协同下进行,实现最小作战单元的高效、快速、精准效果。


☞第八步:复盘改进

  

复盘工作建议要在当日或次日中队或警组间的例会中进行,现场指挥员对应急响应的关键因素进行复盘,查漏补缺,有问题及时纠正。


(二)查处酒醉驾现场应急处置


☞ 第一步:执勤准备


警组在队部完成警力分工及装备、车辆自检自查、复盘应急处突预案的内容。一般是指带队指挥员对执勤地点、任务分工进行布置,警组成员对所携带的交警辅警装备和警车装备进行检查,防止出现装备缺少、失效等情况。应至少出动4名警力和1辆警车。至少携带1组“停车检查”禁令标志、“车道变窄”警告标志、限速禁令标志、解除限速禁令标志和15个交通锥,以及防暴盾牌、警棍、约束带或者警绳等器械。


☞ 第二步:专人警戒


警组驾车到达预设卡点路段后,专职警戒员应立刻下车,开始承担安全警戒、指挥疏导交通的任务,该任务贯穿整个查处工作。为了尽量保障执勤现场车辆通行秩序,警戒员站在警戒区内或路肩上用指挥手势提醒过往驾驶人提高注意力,及时采取变更车道、减速等措施安全通过防护区域。


☞ 第三步:勘定掩体位置及避险路线、警力同步


根据路况完成现场评估、勘查,确定设置预警区时掩体车辆停放位置和区域起止点,并设计设置警戒区时的掩体车辆所在位置和区域起止点,根据路况评估危险源,预设避险路线。


现场警力按照勘定的区域及人员分工,携带交通设施、与掩体车辆同步移动,使掩体车辆全程对警力形成一个保护。掩体车辆停止于预设位置后,宜采用与行驶方向呈10-30°夹角、车头指向临时通道、前轮指向临时通道20-30°夹角的方式停放,采取驻车制动。


图7:新西兰警察路侧执法示意图


☞ 第四步:设置防护区域


根据分工及现场警力、交通流的现实情况,综合判断设置预警区和警戒区的步骤,必要时可以临时中断交通。警力充足则同步完成区域设置,警力不足则分步完成。预警区长度应大于等于30米,设置于道路右侧路肩上,等距放置相应禁令、警告标志。设置警戒区时应优先使用交通锥设置上游的过渡区,过渡区所呈现的斜线与行驶方向的夹角应小于30°,便于引导车流和提高视认性,然后再设置待检车辆的临时通道分割线。可以在临时通道入口位置增设“前有阻车器、禁止冲卡”的告知标牌,并在出口位置设置阻车器、掩体,该区域为拦截区。防护区域设置的同时,警员可以利用掩体警车喊话器,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慢行。


☞ 第五步:定位定责


按照预设分工,警戒区内宜设2名民警和1名辅警,依次等距设立2~3个检查岗,检查途经车辆驾驶人的安全驾驶能力,指挥员可专职负责警组指挥、协调、评估工作,也可兼职承担检查任务。检查岗的每个检查员应明确岗位分工、具体位置、工作职责,并分配所有可能用到的装备,同步通讯方式和口令。


☞ 第六步:合规性备案审核


带队指挥员在卡点设置完成后,应通过拍照上传现场警力的站位、预警区、警戒区全貌的概览照,以及掩体所在位置及其周边环境的局部照,经审批通过后方可开展执法活动。


☞ 第七步:撤离


撤离时可以按照上述步骤,围绕掩体分步或同步撤除卡点、驶离,完成安全撤除任务,摆放安全防护区域设施时遵循由远及近的原则,而撤离时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无论摆放、检查违法还是撤离,都必须是在整个警组协同下进行,实现最小作战单元的高效、快速、精准效果。


☞ 第八步:复盘


复盘工作建议要在24小时内进行,现场指挥员要对流程关键因素进行复盘,查漏补缺,有问题及时纠正。



三、复盘的重要性


复盘(Action)是流程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措施:


(一)复盘目的


☞ 通过将事件行动与预案进行细致地比对,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预案的优缺点。


☞ 确保参与应急响应的各单位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共享关键的分工信息及成效评估。


☞ 根据复盘过程中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及时更新和优化处置预案。通过持续更新预案,可以确保预案始终与最新的最佳实践和经验保持一致。


(二)复盘内容


☞ 评估事件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如响应速度、信息传递、决策质量、资源调配等。


 分析信息共享的效率,评估各单位之间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以及信息共享对于决策和行动的影响。


☞ 研究预案的适应性,评估处置预案在实际运用中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 制作事后报告,内容包括摘要、事件概述、能力分析(优势和改进领域)、响应系统、机构和计划的相互作用、问题、挑战和疑虑、改进建议等。



四、结论


研究道路执法安全防护实战工作流程,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基层执法力量的应急响应能力,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任务,需要不断提高响应人员的专业素养,需要对执法流程中相关要素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包括装备维护和更新、完善各类技战法等,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确保公共安全和执法安全。


参考文献:

1.GA/T1044.2-2022,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安全防护规范第2部分:普通公路[S].

2.龚鹏飞.基于PC-Crash的道路执法车辆防御性停放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01):97-100.DOI:10.19927/j.cnki.syyt.2021.01.020.

3.张伟.交通警察如何提升第一响应能力[J].道路交通管理,2022(05):42-45.

4.吴宗之,任彦斌,牛和平等.基于本质安全理论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

学报,2007(07):54-58.

(文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张伟)



来源:交通研究社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网/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的作品(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10-67152935

内容征集: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新闻资讯(包含文章、图片、视频等宣传资料),欢迎来稿。投稿邮箱:tougao@crsa.net

热门新闻